业内专家表示,规划透露出强烈信息,我国在转基因科研以及推广应用领域的态度是慎重的,是以确保安全为前提的。
他曾经问过许多大夫,你会让自己健康的家人去做PET-CT体检吗?对方的回答通常都是才不会。为了3个人而让其它97个人承担辐射风险,不值得。
香港大学放射诊断学系系主任Pek-LanKhong教授等研究者采用了三种目前主流的PET-CT仪器,结果显示其辐射剂量在13-32毫西弗之间。该研究发现,在用PET-CT对50岁-59岁的健康日本人进行体检时,其阳性预测值仅有3.3%。南京军区福州总医院肿瘤科主任欧阳学农对表示:一般不给健康人作为体检推荐。究竟是什么推动了98%的健康人花费近万元,去承受不必要的风险?PET---CT 用于做暴利的体检生意、PET-CT用于健康人体检历来褒贬不一,真正的专家从不支持健康人去做,从事PET-CT的医生也不会自己或者让家人去做。再有钱也没有用,必须得其他仪器检查之后,医生认为有必要才能做。
PET-CT的安全性一直受到质疑。解放军306医院肿瘤外科医生蔺宏伟率先在微博上公开批评PET-CT被滥用,他呼吁:PET-CT不是用来做健康体检的。鼓励有条件的非公立中医医疗机构面向境外消费者提供高端中医医疗保健服务。
在构建中国特色基本医疗制度中充分发挥中医药独特作用,完善政策和机制,强化政府在提供基本中医医疗服务中的主导作用,调动社会力量,发挥市场在中医药健康服务资源配置中的决定性作用。构建基层医疗卫生机构中医馆健康信息云平台。中医药管理部门要牵头做好《规划》的组织实施工作,加强跟踪监测、督促检查和考核评估,促进规划目标顺利实现。二级中医医院要不断提高区域内常见病、多发病、慢性病、精神疾病的中医诊疗能力和急危重症患者的抢救能力,做好疑难复杂疾病的向上转诊服务。
全面贯彻党的十八大和十八届三中、四中、五中全会精神,以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科学发展观为指导,深入贯彻习近平总书记系列重要讲话精神,紧紧围绕四个全面战略布局,牢固树立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发展理念,贯彻落实中央领导发展中医药的指示精神,坚持中西医并重,充分遵循中医药自身发展规律,以推进继承创新为主题,以增进和维护人民群众健康为目标,以促进中医药医疗、保健、科研、教育、产业、文化协调发展为重点,以提高中医药防病治病能力和学术水平为核心,勇攀医学高峰,推进中医药现代化,推动中医药走向世界,全面振兴发展中医药事业,发挥中医药在促进卫生、经济、科技、文化和生态文明发展中的独特作用,为建设健康中国服务,为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服务。围绕中医诊疗具有优势的重大疑难疾病及传染性疾病,以提高临床疗效为目标,开展中西医临床协作,强强联合、优势互补、目标同向、协作攻关,形成独具特色的中西医结合诊疗方案,促进中西医临床协作机制建设和服务模式创新。
加强基层名老中医药专家传承工作室建设,到2020年覆盖所有县。加强民族医医院内涵建设,支持民族医特色专科建设与发展。建立吸引、稳定基层中医药人才的保障和长效激励机制,鼓励毕业生、离退休老中医药专家、在职在岗中医药人才到基层服务。实施中医药标准化工程,重点开展中医基础通用标准、技术操作规范和疗效评价标准的制定、推广与应用。
鼓励社会力量优先举办儿科、精神(心理)科、妇科、外科、骨伤、肛肠等非营利性中医专科医院,发展中医特色的康复医院、护理院。民族医药工作进一步加强。深化医教协同,推进中医药院校综合改革。完善人才评价激励保障机制。
培养基层中医药骨干人才,开展基层在职在岗卫生技术人员中医药知识与技能培训,提升基层中医药服务水平。鼓励建立中医养生保健服务行业组织,发挥行业组织在行业咨询、标准制定、人才培养和第三方评价等方面的重要作用。
——坚持统筹协调,凝聚发展力量。提高中医药国际教育合作质量和水平,吸引境外留学生来华接受学历教育、非学历教育、短期培训和临床实习,鼓励中医药院校赴境外办学,将中医药教育纳入境外高等教育体系。
促进中药制剂原料精细化利用和生产过程资源回收利用,有效提升中药资源利用率。——坚持特色优势,提升发展质量。完善中西医结合人才培养政策措施,鼓励西医离职学习中医,培养高层次中西医结合人才。45项中医药成果获得国家科技奖励,科研成果转化为临床诊疗标准规范、关键技术和一批拥有自主知识产权的中药新药,取得了显著的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中共中央关于全面深化改革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明确要完善中医药事业发展政策和机制,《中医药法(草案)》经国务院常务会议审议通过并进入最后立法程序,国务院办公厅首次印发《中医药健康服务发展规划(2015-2020年)》、《中药材保护和发展规划(2015-2020年)》等中医药发展领域的专项规划。建设一批医养结合示范基地。
研究制定并实施差别化的医保支付、价格调整、绩效考评等政策,着力建立起维护公益性,突出中医药特色优势的公立中医医院运行新机制。强化标准的应用推广,开展中医药标准应用评价。
国家中医药管理局2016年8月10日中医药发展十三五规划 十三五时期是我国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决胜阶段,是全面深化改革的攻坚时期。把继承创新贯穿中医药发展一切工作,正确把握继承和创新的关系,坚持中医药原创思维,充分利用现代科学技术和方法,推动中医药理论与实践不断发展。
国务院印发实施《中医药发展战略规划纲要(2016-2030年)》,将中医药发展摆在了经济社会发展全局的重要位置。完善中医药信息统计制度建设,建立全国中医药综合统计网络直报体系。
以满足人民群众中医药健康需求为出发点和落脚点,坚持中医药发展为了人民,中医药成果惠及人民,增进人民健康福祉,保证人民享有安全、有效、方便的中医药服务。有条件的综合医院设置中医临床科室和中药房,地市级以上妇幼健康服务机构设置中医妇科和中医儿科,有条件的传染病院等其他非中医类医疗机构设置中医科。《中医药发展十三五规划》正式发布,明确9大重点任务。中医药以其绿色生态、原创优势突出、产业链长、促进消费作用明显的特点,为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提供了新的经济增长点。
加强中医药重点学科建设,支持中医药学科纳入国家双一流建设,推进中医药领军人才和青年人才培养,依托国家中医临床研究基地、重点学科、重点专科、名老中医药专家和学术流派传承工作室等资源,形成一批具有影响力的学科团队。(七)拓展中医药服务新业态。
实施中医药国际专项,做好区域布局,支持各类优秀中医药机构与一带一路沿线国家合作成立中医药中心,面向当地民众提供中医医疗和养生保健服务,推动中医药理论、文化、服务融入沿线各国卫生体系。全面实施基层中医药服务能力提升工程,中医馆、国医堂在基层医疗卫生机构得到普遍建设,96.93%的社区卫生服务中心、92.97%的乡镇卫生院、80.97%的社区卫生服务站和60.28%的村卫生室能够提供中医药服务。
加强相关健康产品研发、制造和应用。深入研究中医理论的核心内涵,加强对重大疾病、重大传染病防治、治未病的联合攻关和对常见病、多发病、慢性病的中医药防治研究,形成一批重大产品和技术成果。
支持中医医疗机构将中医药服务延伸至社区和家庭,开展上门服务、健康查体、保健咨询等服务。强化以全科医生为重点的基层中医药人才队伍建设。中医药资源总量仍然不足,基层发展薄弱,还不能满足人民群众的需求。完善相关财政补助政策,将中医药事业发展投入与其他医疗卫生投入相衔接,制订有利于公立中医医院发挥中医药特色优势的具体补助办法,鼓励基层医疗卫生机构提供中医药适宜技术与服务。
四、保障措施(一)健全中医药管理体制。政府积极引导,强化市场作用,推动旅游业与中医药健康服务业深度融合,初步构建起我国中医药健康旅游产业体系。
完善覆盖城乡的中医医疗服务体系。积极参与国家一带一路建设。
完善公立中医医疗机构为主导、非公立中医医疗机构共同发展,基层中医药服务能力突出的中医医疗服务体系。不断完善中医药健康旅游基础设施和配套服务设施,提升对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的贡献率。